一排排巨大的档案柜里,每一册案卷就像浩瀚星辰,查之困难、取之费劲。如今,区块链存证技术让这些“浩瀚星辰”变成了存证数据,查之顺心、取之安心。多年前萦绕在潘浩心中的“科技梦”如今业已实现,而潘浩仍旧在追求“科技梦”的路上阔步前行。
潘浩,上海市徐汇公证处主任,曾先后获评“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公证员”“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司法行政系统十大岗位标兵”“上海市公证行业领军人才”“上海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等。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专访潘浩,听他讲述自己的“科技梦”和这背后的故事。
时代所需
潘浩,年复旦大学毕业后从事公证工作至今。说起自己的“科技梦”,他说源于群众的办证需求。
一天,一位女士带着准备出国留学的儿子来公证处办理无犯罪记录公证,潘浩发现对方没有携带户口簿。
“当时电脑虽然已经普及,相关系统和软硬件却相当落后,加上互联网刚刚起步,办理公证都靠纸质材料,如有遗漏就不能当场办理。”潘浩说,最终因为这个原因,这对母子来回跑了3趟。
当时潘浩就在想,要减少老百姓来回奔波,就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让数据“跑起来”,并通过优化传统公证办理程序和办理方式提高效率。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飞速发展,彼时上海公证行业就已经开始全面部署信息化建设。一时间,诸如“公证证据宝”“电子邮件即时保管箱”“线上申办和预约”等信息化平台如雨后春笋,大大提升了公证办理效率,减少了老百姓负累,而潘浩就是其中的参与者、实践者和见证者。
“早期公证行业探索互联网技术,更多趋于内部优化或者对办证领域的拓展,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现在回头去看,虽然显得有些初级,但是为日后公证数字化转型和公证体系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潘浩说。
服务为民
徐汇公证处办事大厅虽然人头攒动,但服务窗口却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排队时间长一直是公证处面临的老大难问题,老百姓对此怨言颇多。”年,潘浩从东方公证处调任徐汇公证处后,便开始利用技术手段优化服务方式,以便更好满足老百姓需求。他说,“只有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证服务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为此,他带领团队集思广益,广泛听取当事人意见,最终决定尝试探索远程取号办法。年,徐汇公证处正式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