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全州枸杞种植面积已达42.23万亩,枸杞采果期面积30.3万亩,盛果期面积28.35万亩。今年枸杞总产量达6.22万吨,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现已销售4.4万余吨,销售价格平均在46-52元/公斤之间。全州申报绿色枸杞产地认证1万亩,有机枸杞产地认证1万亩,推广植物源杀虫剂(藜芦碱)面积3万亩。全州枸杞种植加工企业70家(种植企业13家,加工种植企业56家,加工企业14家)。枸杞专业合作社47家(其中种植和加工枸杞专业合作社26家)。全州年生产能力吨以上的烘干生产线30条,年生产能力吨的烘干生产线余条。
培育壮大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引进、扶持和培育提升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成规模、上档次的枸杞加工企业,提升枸杞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延伸枸杞产业化链条,推动枸杞产业上水平。
德令哈绿色生物产业园区、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区共入驻枸杞企业14家。德令哈市林生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青海藏地生物科技集团公司、青海佳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入驻德令哈绿色生物产业园区,总投资7.63亿元,建设办公楼、枸杞烘干生产线、柴达木枸杞交易市场、枸杞质量检测、追溯体系、柴杞博物馆、电商平台、电子大屏幕、枸杞仓储、物流库房及中小企业孵化中心;红黑枸杞果、白刺果酒、饮料、果粉、含片生产线;年出口万美元的自动化加工出口级有机枸杞干果生产线,有机枸杞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德令哈市林生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入驻德令哈绿色生物产业园区后,完成交易市场、电商绿洲等建设,现已投入使用,在召开的枸杞需求客户与枸杞种植户订货洽谈会上,完成电商交易额0余万元。
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区入驻企业11家,总投资2.15亿元。已入驻企业大漠红枸杞实业有限公司、高原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枸杞果汁饮料生产线、枸杞茶、黑枸杞胶囊生产线、白刺果酒、果醋、果汁籽油生产线。
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
今年,海西州组织培训枸杞种植人员余人,有效提高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格尔木市编制农药化肥市场准入制度及枸杞基地植物源农药及生物肥使用实施方案,安排市级支农资金万元,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1万亩。都兰县制定印发《枸杞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各相关部门枸杞标准化管理方面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措施,并与诺木洪农场、枸杞种植乡镇、枸杞生产企业、枸杞专业合作组织以及部分种植大户分别签订了《枸杞标准化管理目标责任书》和《枸杞标准化生产目标责任书》,对新增枸杞种植基地进行GPS定位。乌兰县现场轮训16个村人,发放专用肥吨,兑现科技示范户物化补贴4万元,确保枸杞标准化生产。
落实补助政策让企业更好发展
强化产品质量让“柴杞”更绿色
落实海西州试点都兰县、德令哈市两地枸杞烘干初加工项目及蔬菜贮藏设施建设项目,共补助.6万元资金(其中枸杞烘干初加工项目补助.7万元,蔬菜贮藏设施建设项目补助.9万元)。同时,加强补助政策组织实施和管理指导工作,引导支持枸杞企业提高枸杞产品质量,建设烘干设施及蔬菜贮藏设施。
为加强柴达木枸杞产品质量安全,强化政府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尽快构建与相关法律法规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切实规范绿色有机食品枸杞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确保枸杞产业健康、快速、协调、持续发展,州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枸杞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意见》,各地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均成立由主管领导任组长,公安、农牧、林业、商务、工商、食药、质监等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对种植生产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户全面进行核查并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执法人员长期蹲点、拉网式不间断检查、网格化管理、发放宣传册、现场咨询、组织培训等措施,对枸杞产区生产加工环境进行全面管控,违规添加“焦亚硫酸钠”等添加剂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在德令哈市、都兰县、乌兰县、大柴旦行委推广种植柴杞1号、2号、3号2亩,秋季移苗栽植2亩,全年完成0亩。
借船扬名“柴杞”品牌
在浙江嘉兴建设柴达木枸杞一条街,充分利用嘉兴物流、信息、区位等优势,形成覆盖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等城市,辐射长江三角的枸杞新品销售网络,主要销售红枸杞干果和黑枸杞干果,枸杞果酒、枸杞冻干果、枸杞茶叶,枸杞浓缩汁、枸杞果汁、枸杞籽油胶囊、枸杞保健酒、枸杞花蜜、枸杞化妆品等系列产品。枸杞柴达木一条街的启动,是海西州枸杞企业首次组团走出去,将进一步扩大枸杞市场销售份额,加快提升品牌知名度,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与此同时,与青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协商,在德令哈绿色产业园区的柴达木交易市场内建立枸杞质量检测中心,从源头上为枸杞质量把关。持续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柴杞”品牌,继续利用覆盖全国26个省、市条线路的列车电视全面展示和传播柴达木枸杞品牌印象。州内枸杞生产企业通过专题报道、建立网站、制作宣传牌、印发画册等方式积极宣传“柴杞”品牌,形成政府、协会、企业合力宣传打造柴达木枸杞品牌良好氛围。
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医院